在家从父,出嫁从夫,夫死从子。一个人从来不属于自己,永远是别人的附属品。
数据显示,中国历代王朝中,明朝对孝道的推崇达到顶峰。洪武年间,朱元璋亲自颁布《孝慈录》,规定子女必须为父母守孝三年。违者轻则杖责,重则流放。孝,从道德规范变成了法律强制。
为什么?因为刚刚建立的明朝政犬需要巩固统治,需要绝对的忠诚。而孝,正是培养这种忠诚的最好工具。
这种忠孝文化,至今仍在毒害着我们。
想想那些“父母都是为了你好”的道德绑架;想想那些“必须生儿子传宗接代”的家庭压力;想想那些以爱为名的控制与剥夺。这不都是新时代的“埋儿”吗?只不过埋的不再是孩子的身体,而是他们的灵魂。
在职场,我们被要求“以公司为家”,无条件加班奉献;在社会,我们被教育要“舍小家顾大家”,个人的需求和声音可以被无限压制。这些,不都是忠孝逻辑的现代变种吗?
二十四孝中的另一个故事“老莱子娱亲”,七十岁的老莱子穿着五彩衣,假装跌倒学婴儿哭,只为逗父母开心。
这看似温馨的故事,细思极恐,一个人活到七十岁,还不能做自己,还要扮演父母想要的角色。
这不正是我们很多人的写照吗?
从小到大,我们努力扮演好孩子、好学生、好员工、好公民。可那个真实的自己,早就被埋在哪座“孝忠”的坟墓里了。
更可怕的是,这种思维已经内化到我们的骨髓里。
我们一边被伤害,一边又成为伤害下一代的人。就像那个带着孩子参观郭巨埋儿雕像的家长,他可能从未意识到,自己正在向孩子传递怎样可怕的价值观念。
数据显示,中国现有A级旅游景区1.3万余家,其中不少是类似的人文景观。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地方,也在以“传统文化”的名义,展示着这种违背人伦的故事。
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有上千家“国学培训班”,许多都在不加甄别地传授《二十四孝》这样的糟粕。某地甚至出现过让孩子们给父母洗脚、磕头的“孝道教育”。这些看似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,实际在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?
为什么直到今天,我们还要把这些散发着腐臭的伦理观念当成宝贝?
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的景区里,还会立着郭巨埋儿这样反人类的雕像?
答案可能是:有人希望我们永远做听话的牛马。
但人不是工具,不是谁的附属品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,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。真正的爱,不是牺牲与控制,而是尊重与成全。
鲁迅先生曾说:“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,肩住了黑暗的闸门,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。”
这才是真正的父爱,真正的师长之爱,不是把孩子埋进土里,而是给他们开辟更广阔的天空。
看着那座郭巨埋儿的雕像,我仿佛看见千百年来无数被忠孝之名压弯的脊梁,看见无数在家庭和国家之间被撕裂的灵魂,看见那些本该绽放却过早凋零的生命。
那座雕像应该被推倒。但更重要的是,推倒我们心中那座无形的雕像,那个要求我们无条件顺从的旧道德,那个把活人当成祭品的旧伦理。
千百年来,那雕像的阴影压垮了多少鲜活的生命?而我们要到何时,才能勇敢地走出这片阴影?
如果你也感受到了这份沉重,如果你也愿意挣脱这些无形的枷锁,请支持我用一个个清醒的文字,砸碎那些吃人的旧道德,迎接一个尊重每个生命价值的新时代。